傣族孔雀舞
缅甸掸邦的神鸟舞,也称孔雀舞,道具服装颜色以黄色为主。中国傣族“架子孔雀舞”与之类似,但服装以绿色为主[10]
起源
编辑
中国傣族的孔雀舞与缅甸、泰国、老挝等地的“紧那罗”、“紧那梨”神鸟舞乐属同源文化[11],傣族孔雀舞与缅甸掸邦的神鸟舞最为接近[10]。紧那罗(緬甸語:ကိန္နရာ)是源于巴利语的音乐天神、人面鸟身的怪物,紧那梨(緬甸語:ကိန္နရီ)是紧那罗的雌性体[12]。最初的神鸟舞是印度佛教艺术影响下产生的舞蹈,与孔雀无关,但在文化的交融碰撞中,流传于傣族地区的神鸟舞本源逐渐淡化,被傣族崇仰的孔雀文化所替代,演变为现今的孔雀舞[13]。
在傣族神话中,有一种人面鸟身的孔雀,曾与人婚配后生下无数后代,因此傣族先民认为孔雀与傣族古代氏族有血缘关系,从而十分崇拜[14]。德宏瑞丽、西双版纳勐海、普洱景谷等地仍然流传有佩戴面具跳的孔雀舞,身上佩戴的孔雀道具重达十多斤,原型正是从人面鸟身的孔雀演变而来[14]。傣族中关于孔雀舞的传说故事众多,流传最广的有《召树屯和喃木诺娜》,表演者根据各地不同的传说编舞,形成不同流派的孔雀舞[15]。瑞丽、沧源、孟连大致属同一流派,西双版纳、景谷属另一流派[16]。
道具与配乐
编辑
傣族传统孔雀舞分为“架子孔雀舞”和“徒手孔雀舞”[17]。“架子孔雀舞”是道具舞蹈,表演时需要穿戴大型道具服饰——使用竹子、绸布等材料制成的仿“孔雀开屏”的架子,重者多达二十公斤[18],将架子固定于背部后腰处[19],还需佩戴金盔、面具等道具[20]。舞蹈场地在空地即可,一般不需要场景布置[21]。
孔雀舞表演多以象脚鼓为伴奏乐器,按3/4拍的节奏拍击[22],也会伴以锣、钹等乐器[23]。为迎合外地游客的艺术欣赏习惯,少数民间艺人开始采用音乐录音带伴奏[24]。
表演
编辑
柬埔寨孔雀舞的“三道弯”形象
德宏地区的孔雀舞在红白喜事时表演,早年为土司专属娱乐活动,民众付钱也可观赏;西双版纳地区的孔雀舞一般在节日和宗教仪式中上演[16]。
早期的孔雀舞仅限男性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开始有女性跳孔雀舞[25]。舞蹈单位分为独舞、双人舞和三人以上集体舞[25]。孔雀舞有严格的程式要求和规范化的步法,以膝盖屈伸带动身体舞动,重起轻落、慢蹲快起,运动幅度较小[22],模仿孔雀漫步、饮水、抖翅等[17],每个动作有相应的鼓语伴奏[15]。舞蹈风格上分为雄孔雀舞、雌孔雀舞、小孔雀舞,雌孔雀舞也由男性舞者表演[15]。舞姿为傣族舞蹈经典动作“三道弯”与“一边顺”的融合,“三道弯”即躯干形成“S”型曲线,第一道弯为立起的脚掌至膝部,第二道弯为膝部至胯部,第三道弯为胯部至倾斜的上身,除躯干外,肢体也需呈现“三道弯”的形态[26]。“一边顺”为舞蹈时手、腿同出一侧[27]。
非遗保护
编辑
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将傣族孔雀舞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5]。瑞丽民间艺人旺腊与约相广拉成为傣族孔雀舞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28],两人都跳徒手孔雀舞[29]。云南省级传承人喊思、德宏州级传承人尚卯相等艺人跳架子孔雀舞[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