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强台风天鸽
连续多报预料生成
编辑
经历2017年7月多个热带气旋在“季候风涡旋”(或称“季风环流圈”)内接连生成后,西北太平洋受副热带高压脊支配,令该区低气压活动陷入接近1个月的寂静。然而电脑数值预报模式之两大权威——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和美国“全球预报模式(英语:Global Forecast System)”,均在8月中预测随后一两星期副热带高压脊将北移,令西北太平洋重新进入热带气旋活跃期,且连续多报预计有一热带气旋会明显威胁华南沿岸。这个预报中的低压区于8月18日在硫磺岛西南方海域生成,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在下午1时半给予热带扰动编号93W,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19日上午10时对此低压系统在24小时内形成为热带气旋的机会评为“低”[注 1]。而台湾中央气象局率先在下午2时把该系统升为热带性低气压,6小时后日本气象厅跟随,此外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晚上10时把上述评级跳过“中”[注 2]而直接升为“高”,同时发布热带气旋形成警报[注 3][12]。当时电脑数值预报(英语:Tropical cyclone forecast model)运算结果显示,此系统将进一步发展,并采取偏西路径,循吕宋海峡或巴士海峡或台东县及南台湾进入南海东北部,移向华南沿岸,但最终登陆点变数甚大,西至广东西部近雷州半岛一带,东至广东东部、福建南部交界。
该系统虽则结构松散和有多中心情况,但螺旋性渐增,日本气象厅在20日凌晨3时25分对此热带低气压发布烈风警告,表示系统在随后一日内有机会增强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则在凌晨4时45分表示“位于吕宋以东海域的低压区正逐渐增强,一个热带气旋似乎在形成中”[13];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于上午11时把此系统升为热带低气压,给予热带气旋编号15W[注 4],香港天文台在45分钟后跟随[15]。由于垂直风切变减弱[注 5],加上达摄氏30度的炎热海水,该热带低气压继续有对流爆发,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2时35分率先把该热带低气压升为热带风暴,日本气象厅到35分钟后(下午3时10分)亦紧接把该系统升为热带风暴,并命名为天鸽,给予国际编号1713[注 6][17],不久后台湾中央气象局亦把天鸽升格为轻度台风[18];香港天文台则直至21日凌晨3时半才把天鸽升为热带风暴[19]。
环流重整急剧增强
编辑
天鸽在8月22日下午发展出云卷风眼。
当日数值预报显示天鸽移向广东东部的机会较高,但实际登陆位置,以至会否掠过台湾仍有不确定性,这亦反映在各官方部门的预测路径上,初期各官方部门的预测会横过巴士海峡及在广东东部登陆。入夜后天鸽附近的垂直风切变稍为加强,令系统的低层环流中心变得暴露,深层对流向西南切离,且形成新中心并出现环流重整,取代已暴露和逐渐减弱的原有中心。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当晚率先重新定位至深层对流内的新中心,受太平洋强盛副热带高压脊引导下,在北纬20度附近大致向西移动,同时把预测路径向西调整至珠江口以东沿岸;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日本气象厅到翌日亦因应天鸽的环流重整过程变得显而易见,陆续修正定位,及采纳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之直指大鹏半岛的路径。香港天文台亦在稍后时间把预测路径由在香港以东登陆逐步调整至在香港以西登陆。受环流重整和副热带高压脊西南部短暂出现弱点影响,天鸽在21日向西缓慢移动,晚上更一度出现偏西南路径[20]。
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强盛,令天鸽采取更偏西移动,欧洲中期预报中心和美国全球预报模式双双报出天鸽横过吕宋海峡及直指珠江口以西一带的运算结果,22日早上各气象部门均把预测路径进一步向西调整,预计登陆珠江口以西一带[21]。天鸽在22日凌晨恢复以时速约25公里西移,横过吕宋海峡,早上移入南海东北部。此时天鸽附近的垂直风切变减弱,加上自7月下旬的热带气旋洛克后,南海东北部整个月无热带气旋活动,吕宋海峡及南海东北部海水温度超过30度,相当有利天鸽迅速发展。而且天鸽环流较细小,这类热带气旋一般会较快增强,结果天鸽急剧增强,打开极地方向流出,发展出中心密集云团[注 7]和“云卷风眼”[注 8]。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早上8时10分把天鸽升为强热带风暴[25],而香港天文台在上午11时45分跟随[26],日本气象厅在下午2时50分亦把天鸽升为强烈热带风暴,且把其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一举上调至强烈热带风暴上限。卫星云图显示天鸽的中心逐渐出现风眼的结构,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分别在下午3时10分及45分把天鸽升为台风[27],分别只与上一次升级相隔7小时和4小时。不久后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亦在下午5时作出此项升格,台湾中央气象局则在下午5时半把天鸽升为中度台风[28],但日本气象厅延至晚上11时40分才把天鸽升为台风。
巅峰直袭珠江口
编辑
当晚天鸽曾再度减速移动,至23日凌晨开始稳定采取西北偏西路径,再次恢复时速25公里,直逼珠江口以西一带,其风眼在雷达图上清晰可见,眼壁虽有缺口但渐变浑圆,显示天鸽强度仍在上升。香港天文台雷达叠加閃電位置图显示其东南眼壁出现非常强烈的对流和频密閃電,估算云顶高度超过16公里,直达对流层顶部[29],显示天鸽极有可能发展出“热塔”导致进一步爆发增强[30][注 9];而美国国家海洋及大气管理局海温图亦显示,南海东北部海水相当炎热,水溫达摄氏32度,较正常高4度,配合垂直风切变微弱、低层辐合(英语:Convergence zone)和高空辐散都甚佳的优良环境,非常有利天鸽强度大幅提升[30]。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先后在早上6时正及8时15分把天鸽进一步升为强台风[32]。天鸽在珠江口对开海域掠过,中国国家气象中心表示天鸽于中午12时50分在广东省珠海市金湾区登陆[33],澳门气象局则认为下午1时前后登陆珠海市。登陆时天鸽的风眼变为“云塞风眼”,再于随后一两小时内被填塞,显示天鸽巅峰时期已过,强度开始回落,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3时05分把天鸽降为台风,香港天文台下午3时45分跟随降格[34]。
天鸽移入广东西部,天鸽环流较为细小,这类热带气旋一般增强及减弱较快,结果天鸽迅速减弱,其中心密集云团在地形磨蚀下崩解,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在尚未降格为热带风暴的情况下,已于下午5时对天鸽发出最后警报;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下午6时正把天鸽降为强热带风暴,香港天文台在45分钟后亦把天鸽降为强烈热带风暴[35],日本气象厅在晚上8时50分亦跟随降格,不久后台湾中央气象局把天鸽降为轻度台风。晚上天鸽移入广西,强度继续急降,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和香港天文台先后在晚上10时05分及11时15分把天鸽降格为热带风暴[36]。受活跃西南季候风供应水汽支援,天鸽在24日横过广西时,减弱速度放缓。中国国家气象中心、日本气象厅、香港天文台与台湾中央气象局分别直至下午2时10分、下午2时40分、4时正与下午5时才把天鸽降为热带低气压[37][38][39][39][40]。傍晚天鸽进入云南,水汽供应被切断,天鸽开始失去深层对流,低层环流中心变得难以辨认,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晚上8时宣布对天鸽停止编号[41],香港天文台、台湾中央气象局分别直至晚上11时15分、翌日(25日)凌晨5时把天鸽降为低压区[42][43]。天鸽的残馀低压区此后继续深入内陆,为云南、四川带来大雨[44]。
事后调整
编辑
由于香港南面的黄茅洲遭受天鸽的风眼横扫,事后核实在天鸽眼壁掠过期间录得最高10分钟平均风速达每秒70.9米(约每小时255公里)[45],经折算为海平面风速后仍达每小时185公里,因此香港天文台于事隔2个月后,在10月25日正式公布的天鸽报告中,把天鸽从强台风补升为超强台风,于8月23日上午11时的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向上修订为每小时185公里[46],同时亦把天鸽加强为强烈热带风暴的时间提前至8月22日早上8时[47]。这次事后上调强度标志著天鸽是香港天文台采用新热带气旋分级制度下,继2014年台风威马逊后第二个于南海上空增强至超强台风的热带气旋。而中国国家气象中心在2018年5月1日发布的“2017年热带气旋最佳路径数据”中,亦把天鸽的强度向上修订为超强台风,接近中心最高持续风速从每秒48米(每小时175公里)上调至每秒52米(每小时185公里),并把天鸽的中心气压下调至930百帕斯卡[48]。但日本气象厅反而把天鸽的巅峰强度由80节(每小时150公里)下调至75节(每小时140公里),同时亦把天鸽的中心气压上调至965百帕斯卡[49]。
另外,虽然澳门气象局在天鸽报告中表示,天鸽在8月23日中午11时至12时达到最强,中心气压945百帕,近中心最高风力达每小时165公里。但后来澳门气象局局长梁永权于2020年台风海高斯吹袭澳门期间,亦把天鸽强度由强台风补升为超强台风。[50]海高斯吹袭澳门后,气象局仍在新闻报导中继续将天鸽定强为超强台风。[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