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之后,医生为什么总问有没有放屁?
术后放屁
身体重启的奇妙信号
在医院的病房里,常常会出现这样一个看似尴尬却又充满希望的场景:做完手术的患者,当第一次放出屁时,医生和家属都会如释重负地露出笑容。这小小的一声屁,背后却有着大大的医学意义,今天就让我们来揭开术后放屁那些有趣又重要的知识。
肠道的“沉睡”与“苏醒”
手术对于身体来说,是一场不小的“动荡”。在手术过程中,尤其是涉及腹部的手术,肠道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麻醉药物就像给肠道施了一个“睡眠魔法”,让原本活跃的肠道蠕动变得缓慢甚至暂时停止。肠道里的气体和消化液也都“安静”了下来,整个肠道进入了一种“沉睡模式” 。
当手术结束,随着麻醉药物的作用逐渐消退,肠道也开始慢慢苏醒。就像清晨慢慢从睡梦中醒来的人,一开始只是翻个身、伸伸懒腰,肠道也是先有一些微弱的蠕动。如果一个人能够放屁、排便,就说明他的胃肠道是通畅的,是有功能的,进入身体的气体“过五关斩六将”之后,可以从肛门排出。
展开全文
为什么医生这么在意屁
放屁这件事看似微不足道,却有着不可忽视的价值。如果患者在术后迟迟不放屁,医生就会开始担心。这可能意味着肠道的蠕动还没有恢复正常,肠道可能存在粘连、梗阻等问题。肠道粘连就像是肠道之间被一些“粘性的丝线”缠绕在一起,阻碍了气体和食物的正常通行;而梗阻则像是肠道的某一段被堵住了,成了一条“断头路”。这些情况都会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严重的话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治疗。
所以,术后放屁其实是肠道重新恢复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志,意味着肠道功能正在慢慢回归正轨,这时候,患者离康复也就更近了一步。
患者如何助力放屁“大业”
术后的患者肯定也希望自己能快点放屁,让身体快点好起来。其实,有一些小方法可以帮助肠道尽快苏醒。术后早期活动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患者可以在床上翻身、抬腿,稍微恢复一些后就尽早下床走动走动。这就像是给肠道注入了一股活力,能刺激肠道蠕动,让气体更快地排出。
所以术后患者放不放屁,放屁多不多、响不响都是很关键的,可以通过这些判断人的胃肠道功能恢复得好不好。
排气之后,说明胃肠道功能恢复了,那么医生就会让患者开始吃东西,先喝水,然后是米汤、鸡蛋羹、粥、面条、包子、米饭等食物,从流质饮食慢慢过渡到正常饮食。
作者:樊丽莎
来源:宣武普外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