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普(1284)| 海洋的浪漫,鲸
(Blue Whale | Wikipedia)
大型的鲸是温柔的,
仿佛是俯瞰众生的王一般,充满慈爱。
(蓝鲸的温柔 | flickr)
从生物进化角度看,能够成为“王”的巨大身躯,必然是在水中的,以浮力对抗重力。
而这占据地表71%的海洋,是产生“王”的温床。
一直被人类神化的史前巨兽恐龙们的最大身躯,也是海洋中的鱼龙,体长20米、体重50吨。
却依然没有现今蓝鲸长达30米、体重近200吨的个头大。
“矮子时代的大个子”,竟击败了“巨人时代的大个子”,着实是匪夷所思的事实。
(from imgur)
(blue whale |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website)
哥伦布认为,这与海洋环境在空间、食物、复杂性等方面与史前比、变化相比于陆地环境更小有关,蓝鲸从“史前河马”进入到海洋后,可以肆无忌惮地进化。
首先体积的增长、皮肤的变厚,可有效地抵御洋流的温度变化,鲸为了适应环境,尽情地变大身躯;同时也极大拓展了它们的活动区域,成为海洋中著名的“游牧猎人”。
而决定体魄上限的,便是进食方式:
鱼龙这类“有齿类”海洋巨兽,通过捕食、撕扯、吞食带来的能量消耗无法支撑20米以上的身躯了。
而蓝鲸这类“有须类”海洋巨兽,仅需“鲸吞”庞大的磷虾与微生物并由须留在嘴中、海水则被批量过滤,“ 生物体自动化”后所消耗的能力足以支撑30米左右的体魄,要进一步变大,可能得进化出一种更省力的进食方式,比如意念控制、能源转化等。
(博物馆的蓝鲸骨架 | 视觉中国)
(墨西哥图书馆的鲸鱼骨架 | 哥伦布的光影世界)
登上生物之巅,一切活动便变得有如君临天下的“霸气”。
比如“鲸吞山河”式的进食、“气吞山河”式的呼吸、“彗星撞击”式的跃身击浪(breaching)。
“白浪滔天,山岳为之动摇,日月为之惨暗”
(鲸的动作 |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website)
(breaching | wanderlust)
一鲸落,万物生。
鲸生于海洋,却最终也会痛苦地溺死于海洋,造物主不会因为美丽怜惜一朵花瓣。
但造物主对于万物又是怜悯的:
鲸鱼死亡后的坠落,给贫瘠和寂静的海地墓园带去了饕餮乐园。
生物界给了一个唯美的词汇:鲸落(whale fall)。
一次持续数月的鲸落,可以养活1万多个生物体,它们吃住在这里,形成庞大的群落、延续一个世纪的繁衍生息。
每一次死亡,都可能轰轰烈烈地成就史诗级的世纪之约。
(沉没的蓝鲸 | Wikipedia)
“世纪饕餮之约”的客人们,会分为4批,从食客到住客:
STEP1:食腐客人们(如盲鳗、睡鲨、石蟹等),在4个月-2年的时间内,享受着丰盈的肉与脂肪;
STEP2:软体客人们(如蜗牛、虫类),在4-5年时间内,蚕食着散落的组织碎片;
STEP3:厌氧菌客人们,在50-100年时间内,分解着骨骼中的脂质,排出硫化氢,又滋养着众多的海螺与贝类;
STEP4:鲸骨最终会演化为矿物质,变成一座座礁岩,成为海底生物们的家...
STEP5:最终变为一粒沙。
这便是鲸,带给海洋最大的浪漫。
甚至有科学家为发现的鲸落取名为“花蕾”:
(“花蕾” | 英国报姐)
鲸的死亡,也不全是浪漫的。
每年有大量的鲸搁浅,为陆地世界带来一生中最后“艳丽的烟火”:
由于体内密封空间的微生物迅速产生气体,撑鼓鲸鱼身体,不仅无法完成“鲸落”,更会成为一触即发的“炸药桶”——曾经台湾运输至市区的一头圆鼓鼓的抹香鲸,不幸突然爆炸、使整个市区沐浴在漫天的内脏、血气、腥臭中持续数天。
( “炸药桶” | Wikipedia)
鲸的死亡,无论是“花蕾”还是“烟火”,总是不甘寂寞的轰轰烈烈。
《淮南子》还有“鲸鱼死而彗星出”之说,仿佛每一条鲸鱼,归去均星辰。
这不仅是海洋的浪漫,更是尘世宇宙的浪漫了。
成为海洋的游牧诗人
海洋将视觉与嗅觉蒙上了一层轻纱,于是声音,便变得珍贵。
鲸将自己声音的频率调谐到15~20Hz,如此的低频可以最小的损耗、从大海的一端传播到另一端,巨大的海洋仿佛变成了街道,一嗓子便能呼朋唤友;
海洋成为了鲸的互联网,不用面交,也可“音频通话”。
有了联络,也就有了拜访,鲸成为了海洋中游历范围最广的生物。
同时,鲸的声音,充满了抑扬顿挫与深幽神秘的魔力,有一种让人沉静的力量:
(蓝鲸的范围 | international whaling commission website)
于是,哥伦布给了它们一个形象的称呼——海洋游牧诗人
这些海洋游牧诗人,仅仅在几千万年间便开发出稳定高效的沟通体系,甚至在1992年某个观测站还发现了有一只特殊的鲸鱼叫Alice,其鲸频有52Hz,仿佛鲸的“美声”被开发了出来。
美丽的吟唱演进史,却在19世纪被人类蛮横切断:轮船给海洋带来了灾难性的噪声污染,潜艇等各类海下声呐系统 均阻断了鲸鱼们跨洋通讯的信息,鲸的通话,如今已不足百公里......
诗人缺少了远播与来自远方的回音,便多了落寞...
(微博《艺术》)
不仅如此,环大洋的渔民们为了生存,开始持续捕捞这些温柔慵懒的海洋诗人们...
记得在《南太平洋》中,世代捕鲸为生的渔民,在将无数的捕鱼叉反复插入鲸背时,它们甚至没有疯狂地反击,其实只需一幢、便能破坏一艘渔船,它们却仅仅是逃跑,在不远处再次上浮喘息,这自由的诗人,最终被不断刺进皮肤的刀叉夺去最后的气息...
"1786年,南美洲最南端的火地岛,旅行家拉彼鲁兹写到:我们通过海峡的全程,都被鲸鱼打扰了"
“19世纪50年代的冬季,美国加利福尼亚的海边观测记载,每天都有1000头鲸游过”
哥伦布在南加利福尼亚的太平洋游艇上,在最好的春季,寻觅鲸的踪迹:
看到远处的鲸尾没?
没有?那就对了。
因为哥伦布没有一次出海觅到过野鲸。
鲸是越来越像海洋游牧吟唱诗人了——浪漫,却少见
(太平洋游轮寻鲸 | 哥伦布的光影世界)
每一代人总认为自己所处的世界才是正常的世界。其实,一个又一个海湾中挤满了成百上千头巨鲸的背脊,才是世界本来的样子。 —— 中国国家地理
人生来便是征战,推倒、改造大自然适应自己的发展,人死后一把火不给大自然留下一丝眷恋——这一生的索取...
而鲸,生来便是与蓝色海洋相濡以沫的精灵,最大的躯魄却最温柔地私语着海洋之歌,溺亡于海却还给海洋一座海底伊甸园——这一生的奉献...
海洋依旧浪漫,
只是那游走大洋的游牧诗人啊,已不再为世人歌颂。
(伤痕 | Wikipedia)
(纸币,也许这是鲸最终的归宿 | 哥伦布的光影世界)
哥伦布的光影世界 原文地址请点击阅读原文。(原文有改动)
若发现侵犯您版权的内容,请第一时间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谢谢!
部分资料来源:wiki、百度百科、中国国家地理、英国报姐等平台
转载编辑:何雯
审核:廖喜扬
审核发布:李春荣返回搜狐,查看更多